限時免費

珠江十年,一部台商史

一九九二年四月,我首次到珠江三角洲採訪。那是《商業周刊》較早跨入那塊土地的採訪者。同一年,台達電開始在珠江三角洲的一隅,批土地,建造大陸的生產基地。鴻海也是在相仿的年代,登陸廣東。

二○○○年底,商周總主筆李美惠帶領的採訪隊伍再度探訪珠江三角洲。

行蹤擴及廣州、東莞、中山、順德、深圳等城鎮。經過十年,這裡已形成台商在海外的最大生產基地。從過去的鞋廠,到現在一座座電子大廠,甚至是大型的造鎮建設。

珠江是中國第四大河、南方第一大河。過去,它是豐腴的農地,也是中國大陸開放市場最早的區域。也因此,近十年來,台商前仆後繼,農地變工廠的繁榮景象不斷。台商來了,帶來希望;台商走了,夢碎江畔。這走了,有的是又往內陸移去,有的是關門了,交錯出一部珠江畔的台商血淚史。可以說,近十年的珠江,就是一部台商中國史。我們的採訪隊伍以筆以鏡頭記錄下這一切,呈現在這期商周封面故事上,近二萬字的報導。

挾開放早的優勢,造就珠江三角洲今日的繁華。但是,上海起來了,它還有多少年的優勢?它還有多少競爭力?它能留住哪些商人?這是進入二十一世紀,當地主事者不斷思索的課題。

閱讀這期商周,你不但能看到珠江三角洲,也能看到大上海。在過去的一、二個月期間,商周派出三支採訪隊伍,共九個人,分赴北京、上海、珠江三角洲。上海的採訪隊伍所做的(深入大上海)報導已在六八一期商周中呈現,(深入大上海)系列二金融篇,將在這期完整呈現,由記者林亞偉、攝影主任駱裕隆共同製作。

在商周握筆,最有意思的事是觀察商場更迭、興衰。八年前,我首次探訪珠江三角洲,七年前第一次到上海,如今這兩個區域完全是兩個樣貌了。但珠江依舊是珠江,黃浦江依舊是黃浦江,哪裡變了?江畔的建築物不同了,住在建築物裡的人也會換人。江河畔是一個城市的權力地盤,建築物代表的是盤踞該城市的商業實力,以及不同年代的勢力消長。

駐足江畔看建築物,能看到許多故事。

本文完
免費訂閱!
商周最新出刊報‧隨時掌握最新趨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