限時免費

給A,還是給B?

在出刊之前,我收到最新一期的《經濟學人》,封面很逗趣,一位大光頭的男士,雙眼巴望著頭上幾根稀疏毛髮,似乎希望它們一夕繁茂。標題是:「成長,該死的,趕快成長!」(Grow,dammit, grow!)

大膽的標題與設計,一針見血戳破各國迷思--不求推動經濟基本面改善,卻貪圖便宜行事,用比別人更弱勢的貨幣,來刺激出口、提振經濟。它強調:「要維持成長,推動經濟的『結構性改革』,和貨幣與財政政策同樣重要。」「推動這些結構性改革,並非一朝一夕之功,但如果不這麼做,全球的經濟最後將走入衰退。」

在台灣,許多人把出口產業等同於台灣經濟,因此會有「貶值救經濟」的呼聲;政府似乎也認可,弱勢貨幣會提振出口產業,進而帶動景氣。

然而,在本刊資深記者賀先蕙抽絲剝繭下,發現台灣的國內生產毛額(GDP)中,淨出口(出口減進口)部門只占約九%,民間消費、民間投資分別為六一%、一七%,後兩者,才是台灣經濟成長主力。

亦即,匯率升貶對台灣經濟的淨影響,不能只看出口,而要把進口、消費、投資,通通放在一起來檢視。

如果政府決定將匯率導向對出口有利,那麼,政府是否應該出面解釋清楚,這麼做,對進口、消費、投資等部門的利弊得失是什麼?

被譽為「二十世紀最傑出的經濟新聞人」亨利‧赫玆利特(Henry Hazlitt),在他銷量突破一百萬冊的經典書籍《一課經濟學》中曾抨擊,政府將資源給了A,往往就不能給B,政府看到A獲得資源後的好處,卻忘記犧牲B之後的壞處。

問題是,政府何以能決定,A獲得好處,而B必須犧牲?更何況,在台灣,B占GDP的比重,遠比A還要大。

不過,這並不代表我們主張,政府應該犧牲A、補貼B,我們的主張是,A、B都應該從經濟基本面改善中得利。正如《經濟學人》的封面故事--只有改善體質,才能讓經濟的毛髮成長;如果只靠弱勢貨幣刺激經濟,永遠沒有豐茂的一天。

本文完
免費訂閱!
商周最新出刊報‧隨時掌握最新趨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