限時免費

我曾經想要戒掉臉書

請別誤會,我不是重度臉書迷,既不在上面po文,也沒有時刻查看的焦慮。不過,自從這個玩意兒誕生後,我得承認,生活中許多需要等待的零碎空檔,我除了打開iPhone瀏覽E-mail後,第一選擇就是進臉書。

在裡頭,我不說話,只默默潛水,跟著小學同學豪華的周遊列國玩樂、隨著中學同學的育兒甘苦感動、幫著遠征戈壁的EMBA同學加油打氣。

早期,我曾想戒掉臉書,那時資訊流龐雜,禮貌性互動過多,生活似被制約。然而,當我狠心刪除帳號後卻發現,哇!我連商周的臉書都進不去了,好像自我隔離了近十六萬位的商周粉絲,而我的心,也好像突然空了一塊。

刪掉帳號、再恢復,這樣的矛盾,來回了三次。後來,我找到中庸之道,執行unfriend(刪除好友)動作,只加入少數的親友,我發現,這樣就夠精彩了。偶爾,親友對時事第一時間的反應,竟成為我的輿情領先指標。早上起床,瀏覽完各大報,臉書成為我的另一份個人剪報。

然而,生活周邊也有不少人臉書成癮,一回家就逕自跟遠方的人們開起寂寞派對,對最親近的家人視而不見;更有人因為習慣臉書上的交談,在真實人際互動中越來越封閉,甚至不願意拿起話機、無法直視對方眼神。

其實,科技工具是中性的,只要它帶來更開放的環境,就對世界有所助益,只是運用的巧妙還得靠個人。

臉書的誕生,源自寂寞商機,但追根究柢,更來自人們對愛的需求。人的一生,功成名就不過身外之物,你有沒有愛過、被愛過,才最真實;而愛,永遠不嫌多,它讓人們越活越有興味。

過去,人們為了表達愛與被愛,交易成本(Transaction Cost)相對高。如今,臉書大幅降低了這個交易成本。你要搜尋愛(或被愛)的標的很簡單,不用翻箱倒櫃找畢業紀念冊、也不用千里迢迢尋人;又因為臉書採用實名制,因私人投機、資訊不對稱產生的協議成本也降低;網路公開評價機制,則讓臉書上的互動更有誠意,降低了監督成本、違約成本……。

這樣的發明,相信連交易成本之父寇斯(Coase)都不得不按個讚!

本文完
免費訂閱!
商周最新出刊報‧隨時掌握最新趨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