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台灣小吃,看到未來的食物教育

小吃的六堂課

小吃的六堂課

小吃的六堂課(插畫者.Lynnie Lin)

多年來,因為寫作採訪了不少台南美食店家,甚至受邀作客,走入他們的廚房,掀開了湯頭的鍋蓋。像是好奇的美食過動兒,實則喜歡充當食材偵探。有時我像是餐飲科學生,有時也像是美食警察,屢屢詢問這是什麼食材?從何而來?怎麼料理?

食材是美食的基石,其中的微妙細節,我樂在其中,因此結識了一些我戲稱的「食材偏執狂」店家,他們講究、堅持、嚴謹,又多學博聞。

近年,有許多飲食名詞出現在我們的日常:小農、有機、慢食、裸食、著時、食物碳足跡、食品安全、農產品供應鏈⋯⋯,到「食育」,每個名詞都代表著一種能力和態度,也說明著地球未來的食物趨勢。二○一五年米蘭世博會,主題是「潤養大地,澤給蒼生」,除了美食與美酒,對於「現在與未來」忍飢挨餓的人們,有人提出了一些警告,也有一些國家提出了創新辦法,但「食物教育」成了如何解決「未來食物的課題」的基本共識。未來學者警告人們三十五年後,就是二○五○年前,人類將超逾九十億人口,但是可耕地面積會比現在少一半,食物的需求量卻還要增加七成才能餵飽大家。可怕的是,未來三十五年內將有三千六百萬人死於飢餓,近三千萬人則是飲食過量而死;我們從冰箱丟掉的過期食物,也不會比現在少。

...本文未結束

免費訂閱!
商周最新出刊報‧隨時掌握最新趨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