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優良傳統」該留或丟?

在我當年念書的美國賓州,從匹茲堡往東開去費城和紐約,途中會經過蘭開斯特(Lancaster),裡面住了亞米希人(Amish),他們是基督新教再洗禮派門諾會的分支,以拒絕汽車和電力聞名。他們的祖先來自德國與瑞士,在教育與文化上與美國文明相衝突而被迫自成一格。到亞米希人居住的小鎮上參觀,遊客們總是對於「當心馬車」的指示牌,或是隨處可見的煤油燈感到有趣,也可感受到亞米希人對於接受文明的矛盾:他們開始用乾電池,但仍然不想用插電的電器,或他們用汽油動力的割草機,但還得讓一匹馬來拉。

若亞米希人是為了保持宗教的「優良傳統」而拒絕科技,還可以理解和尊重;但像今日的台灣,因鎖國而拒接受新科技,就顯得不可原諒。在Uber 宣布停止在台灣營運的那一天,創新工場創辦人李開復就諷刺台灣恐將回到傳真機、Pager或VCR時代,再次跟科技脫軌!

回顧我們周遭的其他「優良傳統」:台灣的便利商店幾乎都有ATM,人們寧可排隊提款,也不肯用電子錢包,銀行寧可承擔租用、管理、運鈔、補鈔的成本與風險,也不願積極推動電子支付。結果結帳用「貼紙」集點、停車用「蓋章」計時、訪客用「換證」登記、訂位用「電話」預約。

...本文未結束

免費訂閱!
商周最新出刊報‧隨時掌握最新趨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