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知道,「拾穗」在台灣嗎?

我的心裡有一幅畫,這是童年海邊生活的記憶。北部濱海公路的深澳漁港,漁獲之一是魩仔魚。在橘紅廟宇前的廣場,一張張草席滿鋪銀白色小魚,這是炎炎夏日的畫面。在小魚曬成鐵灰色魚乾期間,會冒出一個個孩子,彎腰穿梭草席間,撿拾撒在草席外的魩仔魚,給媽媽為餐桌加菜。孩子們輪番出沒,是漁夫的默認。偶爾,撿拾行為踰越,漁夫們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。

我離開漁村多年,不知漁村裡拾魩仔魚的畫面,還留有嗎?然而,記憶深處始終保有這幅畫──黃昏漁村的景象,廟埕、魩仔魚與孩子。

我童年的心中畫,被故宮的奧塞美術館展──米勒的「拾穗」來台喚醒。「印象派名畫『拾穗』現在台灣,你知道嗎?」朋友興奮的跟我提起此事。米勒的畫筆,繪出古歐洲農村與台灣相同的撿拾傳統,農人採收後的遺落麥穗會留給窮人撿拾。米勒的畫筆從三位貧婦切入,卑微的剩餘麥穗撿拾,對比遠處馬車上成捆麥子的豐收,這是大地貧民無比的生命力。

...本文未結束

免費訂閱!
商周最新出刊報‧隨時掌握最新趨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