限時免費

初老世代正流行,先想老了住哪裡、跟誰住?

不強求三代同堂 老姊妹揪團住養生村

傅惟春(左)與林慶美(右)帶我們走到養生村裡的這片田園造景,她們說,這裡除了植物可看,不遠處的池子裡還有天鵝。

傅惟春(左)與林慶美(右)帶我們走到養生村裡的這片田園造景,她們說,這裡除了植物可看,不遠處的池子裡還有天鵝。(攝影者.楊文財)

一九六○年,臘月,才高中畢業不久的林慶美與傅惟春,快步走進護專教室,她們一面準備下堂課的書本,一面數算著春節的到來,臉上藏不住喜悅;二○二○年農曆年歲末,這對在校相差一屆的姊妹淘,又要一起迎新年,只是兩人相聚的地點,從校園變成了養生村。

「我們明天要去(北市)南京東路吃火鍋!」今年七十七歲的傅惟春,在她去年九月才搬進來的新家,一會兒泡茶、一會兒擺盤,招呼來訪的商周記者;一旁作陪的林慶美告訴我們,客廳裡的畫作與藝術品,都是傅惟春從美國帶回台灣的。

過去的一甲子,林慶美與傅惟春各自從學校畢業、出社會、為人妻母,更前後移民美國,隨著孩子陸續成家,家裡迎來了空巢期;去年,她們不約而同離開住了半世紀的美國,回到故鄉台灣、住進龜山的長庚養生村,這對當年一起上學的學姊妹,現在成了一塊養老的老來伴。

失去老伴後,她獨居當「識相」長輩

「我以前就有想過住養生村,」傅惟春七年前歷經喪夫之痛後,儘管子女不時邀約同住,但她都住不久,多數時候,她都是一人獨居在洛杉磯的洋房裡。

為什麼跟子女住會待不住?「感覺寄人籬下,而且住人家家裡,不是一句『來我家吧』就能叫朋友來,」她說,她雖然喜歡團體生活、愛熱鬧,卻更擔心打擾孩孫的生活,惹得婆媳關係不快,她笑稱自己要當個「識相」的長輩,因此才有了搬去老人社區、養生村的念頭,「但是他們(子女)反對。」

契機出現在去年初。某天,剛從德國探親返美的她,收到自己在美國多年好友的一封信,赫然發現這位同樣來自台灣的好友,已經搬離美國、回台養老,當下她青天霹靂,「我跟我女兒講:『陳阿姨去台灣住在一個什麼長庚養生村!』他們就幫我上網查,我一看覺得不錯,就說我去台灣看陳阿姨,順便試住。」

養生村巧遇學妹,
講好一起住下來


去年五月,傅惟春進入長庚養生村試住。當時,她幾乎一入住,就決定要留在台灣養老,因為,她發現不只好友陳阿姨,過去在台灣療養醫院附設護專的學姊林慶美,還有林當年的一位同班同學,也都住在養生村裡。

「哇,傅惟春也來了!」發現傅來到養生村試住的那天,林慶美又驚又喜,想不到這個六十年前一起求學的學妹,將來可能要跟自己一起養老,「我就說『大家都來住吧!』就講好了一起在養生村長住。」

「一個地方有你的同學,那感覺很不同,你不會覺得孤單,像我們四個常常一起坐車去台北玩,還去過星聚點唱好幾次歌。」傅惟春說。

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前秘書長、立法委員吳玉琴分析,舉凡老人社區、老人公寓、養生村等居住機構,除了硬體是根據老人的需求設計,還能在軟體層面建立社群性,「讓老人有機會走出來跟人互動、與社區連結,不會被社會孤立。」

這裡住戶近900人,房型多為一人一戶,採訪當天林慶美(右)出門前遇到鄰居,她們彼此問候近況,並交換近期村內的活動資訊。

這裡住戶近900人,房型多為一人一戶,採訪當天林慶美(右)出門前遇到鄰居,她們彼此問候近況,並交換近期村內的活動資訊。(攝影者:楊文財 )|放大原圖

解決美國子女擔憂:
每天拍照傳Line

對傅惟春而言,剩下的,就是如何讓美國的兒女接受,放心她在台灣養老。

她的策略是:拍照傳Line。從入住的第一天,她就拿著手機不停拍照,不只生活起居的空間,餐點、活動、與朋友的合照,她都不放過,「我就一直發照片給他們(子女)做心理建設,然後說我有多喜歡這裡,給他們洗腦!」

隨著照片一張張的累積,子女輩的態度也逐漸軟化,有一次她的女兒看了照片甚至說:「媽,妳在那裡如魚得水耶!」眼見時機成熟,她明確表達要留在台灣的心願,「如果你們想要媽咪健康快樂,就要成全我的心願,支持我,不要反對。」她這樣告訴自己的一對女兒與一個兒子。

後來,她終於得到子女的首肯,在去年九月正式入住長庚養生村,告別住了大半輩子的美國。只是,這群當年的護專學姊妹,突然從獨居變成群居生活,接觸頻率變多,難道不會因此產生更多摩擦嗎?

答案是否定的。傅惟春說,雖然她們有個名為「快樂」的Line群組,讓大夥在上頭邀約出遊吃飯,但都會尊重彼此意願、不勉強,尤其養生村的房型多是一人一戶,「你有你獨立的空間,想安靜就在家,有興趣的活動再出去就好。」

就像採訪當天,我們在戶外遇到林慶美的護專同學,但林慶美與傅惟春見狀,就連忙說對方不願意受訪,希望我們不要打擾她。

林慶美也說,養生村有同學跟學妹住,心裡的確比較踏實、不會孤單;不過,陪伴,絕不是一天到晚膩在一起,「只要回到房間、關上門,我就在我自己的空間,做我想做的事情。」

為鼓勵長輩走出家門進行人際互動,村內每年舉辦超過500場活動,圖為桌遊競賽。

為鼓勵長輩走出家門進行人際互動,村內每年舉辦超過500場活動,圖為桌遊競賽。(攝影者:楊文財)|放大原圖

趨勢變!不用晚輩帶,初老就來訪

老人為自己找養老的所在,甚至「揪團」養老,傅惟春、林慶美不是特例。長庚養生村專員徐子峻指出,以往來參訪養生村的,幾乎都是子女帶著長輩來,但近三年,長輩自己來、長輩找平輩親友來的比例,已經提高至三成到四成。

不僅如此,來參訪的老人更逐漸「年輕化」。長庚養生村統計,去年下半年有四七%來訪的老人,年齡在六十九歲以下,而過去同樣的年齡層,占比不到兩成,「我們以前從沒想過有近五成的參訪長輩,是六十九歲以下的人。」徐子峻說。

老人自己來、找朋友來,而且「初老」就來,長庚養生村也順勢調整行銷策略。

過去,工作人員主要的溝通對象是子女輩,所以會以「環境」介紹為主,包括建物的安全設施、園區內的健康機構「護理之家」;但現在溝通的對象,經常是老人本身,因此工作人員講解的重點,改放在養生村的課程、休閒娛樂、生活機能,甚至還會找已經入住的老人,擔任義工幫忙導覽,進行同儕式的說服。

防範「孤獨老」,是許多高齡社會國家的目標之一。其實,先想好老了住哪裡、跟誰住?就能防患未然,就像傅惟春與林慶美的故事,陪伴,絕對不僅止於有血緣的家人,也不是成天如影隨形,就如同居住,絕非只能在同一個地點。

□ 年滿60歲
□ 每月可支配收入3萬元以上
□ 現在的住所不適合老年生活(如沒有電梯、沒有無障礙空間)
□ 能夠生活自理、無須人隨侍照顧
□ 願意不在故鄉或故居養老
□ 與子女有共識

整理:侯良儒

本文完
免費訂閱!
商周最新出刊報‧隨時掌握最新趨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