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發展遲緩兒」誰來關心?

一群慢慢長大的小天使

林氏夫妻是標準的上班族,兩人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。白天上班前和寶貝兒女吃過早餐後, 他們把大兒子送到外婆家,小女兒委託婆婆帶,就這樣直到小孩上了幼稚園。不過……

發展遲緩兒需要的不是同情,而是關愛與希望。 (攝影者.劉國泰 )

大兒子小明才剛上幼稚園幾個星期,林氏夫婦就接到園方電話,說小明跟不上教學進度,也不太說話。根據經驗,老一輩的人認為小明生性穩重內向,一定是「大雞晚啼」,還說王陽明直到五歲才講話,而且一講話就背出祖父竹軒公所讀的書,要林氏夫婦不用擔心;另一方面,夫妻倆也帶小明去看醫生,醫生總說:「再觀察一陣子看看……」等到小明五歲多再檢查,才發現他是發展遲緩兒,有些微自閉傾向,動作、語言、社會行為都停留在三歲程度。

乍聽這個名詞的人,可能不了解到底什麼樣的孩子才叫「發展遲緩兒」,也以為發展遲緩兒就是智障兒童。事實上,每個國家對發展遲緩的定義依國力而有不同標準。嘉義基督教醫院精神科主任侯育銘醫師認為,在動作、語言溝通、認知、生活自理技能、社會適應力等五個面向中,有一項落後應有能力的三○%,或者是有兩項以上低於正常八○%的零到六歲兒童,就有發展遲緩的可能。

不只少了一根筋

...本文未結束

免費訂閱!
商周最新出刊報‧隨時掌握最新趨勢